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
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(yè)解惑的人民教師,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,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、教學重難點、教學方法、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?以下是小編整理的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,僅供參考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
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1
一、教學目標
1、知識目標:使學生認識鐘面上有時針、分針、秒針。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一小時,分針
走一小格是一分鐘。能體驗1小時=60分。感受一分鐘、一小時有多長。
2、能力目標: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、分析、推理的能力以及實際操作的能力,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。體會數(shù)學來源于生活,增強數(shù)學應用意識。
3、情感目標:讓學生在實踐、體驗中感受鐘表與生活是緊密聯(lián)系。養(yǎng)成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,體驗數(shù)學帶給我們的快樂。
二、教學內(nèi)容及重點、難點分析
教學內(nèi)容:二年級上冊“時、分的認識”。認識時、分兩個時間單位,通過觀察鐘面上的大格、小格認識“時”、“分”,初步理解1時、1分的含義。然后讓學生撥鐘面上的針,知道1時=60分。建立1分和1時的時間觀念,讓學生不斷豐富對1分、1時的感性認識。
重點:認識鐘面,知道1時、1分的含義,理解時與分的關系。
難點:理解1時=60分,感受1分、1時的長短。
三、教學對象分析
學生對鐘面知識是一個全新的知識,而且這些知識較繁瑣。在本節(jié)課學生要完成學習任務有難度,所以讓學生準備學具鐘,感性地認識鐘面,知道鐘面上有些什么,但要清晰地講清這些知識,最好的輔助方法就是運用多媒體教學。在它清晰的逐一顯示中,學生有條有理地掌握了知識。
四、教學策略與教法、學法
“情境導入”激發(fā)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愿望,“自主探索”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,“精講點撥”充分利用媒體教學,突出重點,突破難點,吸引學生,增強教學效果?!皩嵺`體驗”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,增強數(shù)學意識。
五、教學媒體設計
?。?)“龜兔賽跑”的動畫設計,既有趣味性,又孕伏了知識。
?。?)“認識鐘面”的媒體設計,有序地處理了這部分的教學內(nèi)容,突出重點,分散了難點,教學效果尤其好。
?。?)“時針走一大格是一小時,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”的媒體設計,有動感的演示過程,很清楚地建立1分、1時的概念。
?。?)“1分=60分”的媒體設計,用了動感的演示過程,突破了教學難點。
?。?)“1分鐘的長短”的設計,既調(diào)解了緊張的學習氣氛,又體驗了1分鐘多長。
六、學習評價設計
1、設計指向性的提問
如:多媒體顯示1時=60分的畫面時,問:時針、分針同時走,同時停,那么時針走了幾大格?是幾小時?分針走了幾小格?是幾分鐘?追問:1時與60分有什么關系呢?為什么?你是怎么想的呢?
2、設計針對性的練習
如:時針從12起走到4,要走多長時間?為什么?走到7呢?分針從12走到4,要走多長時間?你是怎么知道的?走到7呢?為什么時針、分針都是從12走到4,走的時間不一樣呢?
3、設計課外延伸的練習
你1分鐘大約跳(
?。┫吕K;你刷一次牙大約用(
?。┓昼?;你們家吃頓晚飯約花(
)分鐘;你媽媽1小時做了哪些事情?
七、教學過程
教學過程
教師活動
學生活動
思路及媒體應用
一、情景導入
電腦顯示“龜兔賽跑”畫面問:在這段時間里,龜跑了多少路程?兔子跑了多少路程?
再問:這一畫面和我們生活中的什么相似呢?
實物投影第76頁上的圖
學生回答
回答“鐘面”
要知道時間,就要學會看鐘表,產(chǎn)生強烈的求知欲。
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激發(fā)學生的興趣,也為鐘面知識做了孕伏。
二、自主探索
鐘面上有些什么呢?
你還知道些什么?
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
提問:哪個小組來說一下你們的答案
對學生的答案適時合理作出評價
拿出自己的學具鐘,看一看鐘面上有些什么?和小組同學交流
不同小組的學生上臺交流補充
讓學生感性地認識鐘面,知道鐘面上有些什么,充分調(diào)動學生的參與性。
三、精講點撥
問:兩個數(shù)字間為一大格,鐘面上有幾個大格?
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?
鐘面上共有多少個小格?
你是怎么知道60個小格?
指出: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,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。
問:分針從12起走到4,要走多少分鐘?你是怎么知道的?
分針從12起走到7,走多少分鐘?你是怎么知道的?
時針從12走到4,要走幾小時?為什么?走到7呢?
追問:為什么分針、時針都是從12走到4,而分針走了20分鐘,時針卻走了4小時呢?
小結: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,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。
在鐘面上撥一撥,分針走60個小格,時針走了幾個大格?你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?
媒體顯示:1時=60分
想感受1分鐘有多長嗎?
認識三針
指一指學具鐘上的三針
觀察媒體演示,合作討論,回答問題。
知道了時針、分針的走時規(guī)律。
根據(jù)時針、分針走時規(guī)則,再加上媒體的動感過程,能清楚地說出答案和想的過程。
按要求在學具鐘上撥一撥,看一看,再說一說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?把自己的答案在小組里交流。
邊看邊思考1時與60分的關系。
閉上眼睛,邊聽音樂,體驗1分鐘的長短。
媒體顯示時針、分針、秒針1——12個數(shù)字,把鐘面平均分成了12個大格,每個大格里有五個小格。畫面放大,接著五個五個地顯示一共有60個小格。
媒體教學吸引了學生注意力,教學過程簡潔明了,增強了教學效果。
媒體顯示清晰,再加上動感的過程,突出了知識的重點,降低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難度。
先讓學生親自撥一撥,體驗1小時與60分的關系。
再從媒體清晰、動感的演示中,進一步體會1小時=60分
媒體顯示1分鐘長的畫面并伴有音樂。使學生放松心情學知識,營造良好的學習環(huán)境。
四、實踐體驗
全班巡視
1分鐘測自己的脈搏約跳()次。
1分鐘大約做()節(jié)眼保健操。
填充:
一節(jié)課是()分鐘,課間休息()分鐘,再加上()分鐘是1小時。
讓學生感受1分鐘、1小時的長短,積累生活中的經(jīng)驗,感受生活中的數(shù)學。養(yǎng)成按時做事,珍惜時間的好習慣。
五、全課小結
這節(jié)課你有什么收獲?
口答
六、課后作業(yè)
你一分鐘大約跳()下繩
你刷牙用了()分鐘
你們家吃一頓晚飯約花()分鐘,
你媽媽一小時做了哪些事?
增加學生體驗時間的機會,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的經(jīng)驗,感受數(shù)學帶來的樂趣。
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2
教學目標:
1、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、分,知道1時=60分,初步建立時、分的時間觀念;
2、使學生認識鐘面,掌握看鐘表的方法,正確說出鐘面上指示的時間,并能正確地書寫出來;
3、教育學生愛惜時間,養(yǎng)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;
4、培養(yǎng)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。
教學難點:
認識幾時幾分并進行正確書寫。
學前準備:
教師:收錄機、電腦、投影儀、教具鐘面、實物鐘。
學生:學具鐘。
教學過程:
?。ㄒ唬胄抡n
1、播放《大風車》欄目的主題曲(1分鐘),問:“你們知道《大風車》在什么時候播出?”(6點10分)
2、依次出示投影(書上第95頁上的四幅圖),說出每幅圖中的小華什么時候在干什么?
⑴第一幅圖。6時30分,小華在干什么?(起床)
?、频诙鶊D。現(xiàn)在是幾時(8時),小華在干什么?(在教室聽老師講課)
?、堑谌鶊D、第四幅圖。要求同上。
⑷小華每天按一定的時間起床、學習和休息,是個好孩子。我們每個同學也都是好孩子,都會像小華一樣,養(yǎng)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。
同學們,要知道時間,就要學會看鐘表。這一節(jié)課,我們來一同學習時、分。(板書:時、分)
?。ǘ┙虒W新課
1、認識時、分。
?、抛寣W生觀察鐘面模型,同桌討論并回答電腦出示的問題:
?、夔娒嫔嫌袔讉€數(shù)?(12個)
②共有多少個大格?(12個)每個大格上有多少個小格?(5個)一圈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?(60個)你是怎樣想的?
③鐘面上有幾個指針?怎樣區(qū)別?由學生指出最短的針是時針,它走起來最慢,時針走1大格的時間是1小時。比較長的針是分針,走得較快一點,它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。(根據(jù)回答,并進行課件演示)
⑵出示實物鐘,提問:時針、分針是朝什么方向轉動的。
學生用手比劃,教師結合實際,指導學生看書上時針、分針運動方向的箭頭圖,并告訴學生什么叫順時針方向
?、潜容^時針和分針轉動的快慢,看看1時和1分有什么關系?
①教師演示1:將分針從12撥到1,問:分針從12順時針方向走到1是多少分鐘?你是怎么知道的?走到3、走到9是多少分鐘?走完一圈又是多少分鐘?(板書:60分)
?、诮處熝菔?:學生分組觀察,將分針轉動一圈,時針從幾走到幾?(一、二組觀察分針,三、四組觀察時針,兩組交換進行)分針再走一圈,時針從幾走到幾?(學生同上)
③學生操作學具,觀察分針走完一圈,時針有什么變化?(從12到1,從1到2,……)
④學生小結:分針走1圈,時針走1大格,分針走1圈是60分,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。1小時和60分的時間相等(板書:1時=60分)
⑷老師指著“時、分”說:我們已經(jīng)知道時、分是時間單位,那么1分時間究竟有多長呢?剛才我們聽到的《大風車》樂曲播放時間是1分。1分我們能做多少事呢?
①請學生數(shù)一數(shù)自己的脈博在1分里跳動的次數(shù);
?、谕瑢W用1分時間背乘法口決,寫鉛筆字。表揚背得又快又對,寫得又快又好的同學,結合個別學生拖拉作業(yè),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。
?、筛鶕?jù)平時的上下課時間,完成書上第96頁上的填空。
2、自學例1、例2
⑴試一試:教師依次出示例1、例2中的6個鐘面圖,指名試讀相應的時刻,并各自介紹看鐘的方法。
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3
教學目標:
結合具體情景,認識時間單位時、分,初步體驗時、分的實際意義,知道1時=60分。
會看鐘表,能正確認讀鐘面上指示的時刻。
結合具體實例,感受時間與生活的密切聯(lián)系,養(yǎng)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。
教學過程:
一、謎語導入
師: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?
師:老師說一個謎語,看哪個小朋友才得又快又好?聽好了:
“小小圓形運動場,三個選手比賽忙,跑的路程有長短,最后時間一個樣?!贝鸢福虹姳?/p>
二、自主探究學習
1、引出課題:
交流:a.同學們真聰明,那么你知道鐘表有什么作用?(知道時間)
b.原來鐘表有這么大的作用,那你們想不想認識它!
2、鐘面結構的認識
師: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鬧鐘,仔細觀察鐘面,看看你能發(fā)現(xiàn)什么?
同桌互相交流一下。生匯報。
生1:有時針、分針、秒針
生2:有1到12這12個數(shù)字
生3:有12個大格
生4: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
……
師: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,現(xiàn)在我們一起看一下大屏幕。
課件介紹:鐘面上有12個大格,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,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。
師: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,那么分針走5小格呢?走4大格?
3、時分的關系:
師:同學們仔細觀察大屏幕上的鐘面,看時針和分針有什么變化?(課件展示)
生1:分針走了1圈
生2:時針走了1大格
生3:分針走了1圈,時針正好走了1大格
師: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,那你知道分針走1大圈是多長時間嗎?60分
師:時針走1大格是多長時間?1小時
師:那你知道他們的關系嗎?得出:1時=60分(可借助鬧鐘讓學生撥)
4、體驗1分鐘
師:剛剛我們知道了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,那么你知道1分鐘有多長嗎?
播放1分鐘,學生感受。
師:試想一下一分鐘你能做些什么?學生思考匯報。
師:下面老師給你一分鐘的時間,選擇你喜歡的事情來做(可以寫字,算題、畫畫、背古詩等)開始
1分鐘后,學生匯報:從活動的內(nèi)容、完成情況、感受等方面匯報。
師:1分鐘雖然很短,但能做很多事情。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做?生:珍惜時間。
5、認讀時刻
師:我們認識鐘面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掌握時間,現(xiàn)在老師出示幾個鐘面時刻,敢不敢接受挑戰(zhàn)嗎?
生:敢。
復習整時:出示1時、4時、7時的鐘面。學生回顧:分針指著12,時針指著幾,就是幾時。
鐘面由7時轉到7時15分,學生從時針和分針的變化得出顯示時間。
再轉到7時30分,學生合作總結認讀時刻的方法
小結:看幾時幾分的方法——時針走過數(shù)字幾,表示幾時多,要問多了多少分,仔細看分針,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。
7時55分、8時5分
師:你還見過不同的記錄方法嗎?
三、小結
師:通過這節(jié)課的學習與研究,你有什么收獲?
師總結:同學們說得都很好,通過這節(jié)課,我們不僅學會了許多關于時間的知識,還進一步知道了時間的寶貴。
四、課外閱讀
讓學生欣賞關于鐘表的一些課外知識。
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4
教學目的:
1、 在實際生活中認識時、分,初步體會時、分的實際意義,掌握時、分間的進率,能夠準確讀出表盤上的時刻。
2、 培養(yǎng)學生的時間觀念
教學準備:時鐘
教學過程:
教師的“導”
學生的活動
設計意圖
一、激趣
放兩段音樂(急噪、抒情)但長短一樣。
“感覺上這兩段音樂那段長些?可以用什么來衡量呢?(時間)我們要首先學會看(鐘表)
“關于鐘面,你知道些什么?”
二、請學生介紹鐘面的知識,并做適當?shù)陌鍟?/p>
12大格
60小格
1時=60分……
三、揭示課題
“同學們對鐘面都有一定的了解,今天我們先認識時和分這兩個時間單位“——時、分的認識
四、區(qū)分鐘面的三根針,理解 1時=60分
1)“鐘面上的三根針分別是什么針?你是怎樣區(qū)分的?”
2)“從同學們之前的發(fā)言中,同學們已經(jīng)了解到 1時=60分,這是人類制定下來的計時方法,那么你們是怎樣理解的.呢?
3)讓學生撥動分針走一圈,看時針的變化。感受1時=60分
五、學會看鐘面的時刻
1)指導看鐘面的時間
你能說出圖中3個鐘面的時間嗎?看時間時先看什么針?再看什么針?
2) 組內(nèi)看圖說說圖中小朋友的作息時間
3) 匯報,教師板書并介紹時間的兩種寫法
六、游戲
1、報時游戲
第1人撥針,第2人報時并記錄
2、我說時間,你撥針
小組內(nèi)1人說時間,其他幾人撥針,比一比看誰撥得又準又快
3、讓學生從游戲中找出較容易看錯、撥錯的時間,提醒大家注意
七、體會一分鐘
“剛才在游戲中,時間就1分鐘1分鐘過去了,到底一分鐘有多長呢?1分=60秒
1)下面我們看秒針走一圈,感受1分鐘
2)1分鐘你能做什么?
3)估計1分鐘
全班一起玩
小組內(nèi)玩
八、學生總結
這節(jié)課你學到了什么?
感受音樂,并說出感受。
觀察表盤,說一說對鐘面的了解
讓學生說出想法
小組討論,并撥動鐘面說出想法
匯報想法
用音樂來調(diào)控學生的學習情緒,把學生從課間活動中引入課堂。
把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本課的資源
讓學生自主探討
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5
一、教學目標
?。ㄒ唬┲R與技能
學生經(jīng)歷秒,認識時間單位秒,知道1分=60秒并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。
?。ǘ┻^程與方法
通過學生的觀察、體驗等活動,學生初步建立1秒、幾秒、1分鐘的時間概念。
?。ㄈ┣楦袘B(tài)度與價值觀
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時間的過程,感受數(shù)學與生活的密切聯(lián)系,同時培養(yǎng)珍惜時間、交通安全的觀念。
二、教學診斷
時間單位“秒”學生們并不陌生,在生活中有接觸。1分=60秒,學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,但是,時間單位比較抽象,不像長度、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(xiàn)出來。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=60秒是本課教學的重點,而初步建立1秒、幾秒、1分的時間觀念不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,亦是難點。教學中,注重聯(lián)系生活,喚醒學生的生活經(jīng)驗,注重給足學生觀察、發(fā)現(xiàn)、探究、體驗的時間和空間,注重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,以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。
三、教學重難點
重點:1.知道時間單位秒,理解并掌握1分=60秒。
2.初步建立1秒、幾秒、1分的時間觀念。
難點:初步建立1秒、幾秒、1分的時間觀念。
四、教學過程
?。ㄒ唬﹦?chuàng)設情境,引入新課
1.出示主題圖:
同學們,你看到了什么?你們看,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,讓我們一起倒計時,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!
2.揭示:計量很短的時間,常用秒。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。
3.板書課題:秒的認識。
(二)操作體驗,探究新知
1.談話:你都知道哪些關于秒的知識?你是怎么知道的?
2.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。
(1)認識秒針。
○1出示鐘面:觀察鐘面上的指針有什么區(qū)別?揭示: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。第二長的是分針。
○2觀察鐘面,秒針還有什么特點?(最細最長走得最快)
○3找一找:找一找老師鐘面上的秒針。
(2)認識1秒和幾秒。
○1揭示: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。
○2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?走一大格呢?你是怎么想的?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?為什么?
(2)理解1分=60秒。
○1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,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:1秒,2秒,3秒……58秒,59秒,60秒。
○2課件演示,學生仔細觀察鐘面,想一想,你有什么發(fā)現(xiàn)?
○3學生匯報,教師引導: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?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,分針走了幾小格?也就是幾分鐘?你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?(1分=60秒)
○4你發(fā)現(xiàn)時、分、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系?(1時=60分,1分=60秒)
(3)體驗1秒、幾秒和一分鐘
○11秒究竟有多長?能做什么?
出示鐘表滴答聲,學生閉眼感受。
○21分鐘有多長?能做什么?
由學生說出能做的事情,教師拿計時鐘記著,然后由學生來驗證。然后定時一分鐘,學生自己感受自己的心跳,看看一分鐘跳了幾下?
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。
學生暢談,課件出示。
一秒鐘,我們可以拍手一下;
一秒鐘,蜂鳥振翅55次;
1秒鐘,地球繞太陽轉動29.8千米,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,太陽系在銀河系內(nèi)運行220千米,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(fā)生爆炸結束其“生命”。
?。ㄈ┱n堂練習,鞏固新知
1.課本第6頁第2題。
2.課本第6頁第1題。
3.課本第6頁第3題。
4.課本第7頁第7題。
?。ㄋ模┤n總結,升華新認識
1.課件播放一首歌,說說你從中知道什么。
2.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時間的名言警句?
3.通過這節(jié)課的學習,你有哪些收獲?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?
(五)反思
三年級了,學生有較為豐富的時間經(jīng)驗,學生對秒的感覺已經(jīng)較為熟悉,上課始我直接提出了“一秒究竟有多長”?這樣的問題。
學生的回答內(nèi)容非常豐富——1秒很短,很快;1秒可以轉一下頭,眨一下眼,跺一下腳,拍一下手……總之,1秒在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是“短而快”的,這時我適時點撥1秒真的很短,我們只能做一個簡單的動作。并且以拍手為例,和學生們一起拍拍手,從擺好拍手姿勢,到“啪”的一聲響,經(jīng)過的時間約1秒。
有了與1秒相對應的準確動作的指導,我又請學生跟著秒針的節(jié)奏,做出自己喜歡的動作,感受每一秒有多長,1秒,2秒,3秒……13秒……過去了終于全班學生整齊劃一做著與秒針同樣節(jié)奏的動作。
此時學生眼、耳、口、手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活動,用自己的思維方式,自由地開放地探索、發(fā)現(xiàn)、創(chuàng)造,全方位地,個性的感受著1秒。通過觀察、傾聽、探索、實踐,學生對“秒”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了。
接下來,感受10秒。這是一個遞進中體驗的過程。對10秒的感受分為三層次——先是讓學生觀察秒針一小格一小格地走動,傾聽“噠噠噠”的聲音,加深對10秒的印象;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聽不到聲音,也看不到鐘面估計出10秒;第三個層次是將數(shù)學知識回歸于生活之中,讓學生在“嫦娥二號”倒計時中的感受到秒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(lián)系的緊密。層層深入,螺旋感知。
調(diào)動學生用看、聽、估、數(shù)的方法感受了10秒。
最后,在學生的頭腦中“秒”不再抽象,而是與自己的某一動作相聯(lián)系的具象、物化的時間概念。
【《時、分》的教學設計】相關文章: